医界丰碑·建国70周年 | 林谦:深耕气血理论30载 为心血管防治献策
发表时间: 来源:医师报官方网站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廖家桢先生时的情景。那是一次科内大查房,廖先生娴熟的望、触、叩、听,动作既标准又漂亮,对西医诊断、鉴别诊断的分析思维清晰、逻辑性极强,有如醍醐灌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林谦教授表示,那是她对中西医结合最懵懂的憧憬。这份憧憬指引她顺利地考上了廖家桢先生的研究生,从此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

1.jpg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廖家桢先生时的情景。那是一次科内大查房,廖先生娴熟的望、触、叩、听,动作既标准又漂亮,对西医诊断、鉴别诊断的分析思维清晰、逻辑性极强,有如醍醐灌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林谦教授表示,那是她对中西医结合最懵懂的憧憬。这份憧憬指引她顺利地考上了廖家桢先生的研究生,从此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

将人文关怀渗透于点点滴滴

师从廖家桢教授,林谦学到的不仅是高超的医术,还有高尚的医德。对患者温和、亲切,是廖先生传达给林谦最直观的感受。“廖先生在用听诊器给患者听诊时,都会先用手试一下温度,用手焐热之后才开始检查。他给患者查完体后,会主动帮助患者整理衣服,帮忙穿鞋子。”在遇到疑难杂症,西医方法束手无策时,廖先生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大量查阅文献,与患者讨论治疗方案,为患者扎针灸治疗等。

这种对患者的关爱、对事业的追求与执着,深深影响着林谦。林谦继承了廖先生的优秀品质,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渗透于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30年来,她每次听诊之前,都会习惯性确认听诊器的温度,她会暖心地提醒患者听诊器有点凉;她会温和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做杏林高手  桃李满天下

“我自认是一名好医生、好老师。”林谦表示,她幼时的梦想是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机缘巧合,她进入了医学院,成了一名医生。但是幸运的是,她成长为硕导、博导,培养了近40位中西医结合的硕士、博士。现在,她不仅是一名杏林高手,还桃李满天下。

“林医生,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林谦表示,这是她最喜欢患者说的一句话,每次听到都会发自内心地为患者、为自己高兴。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心里承受多大压力,作为医生在面对患者时,林谦都会耐心的去体谅他们的疾苦,找到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林谦表示,在临床上,自己所诊治的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能够摆脱疾病、起死回生时,是作为医生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林谦不仅督促学生的学业,还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就业。她注重学生们正确三观的培养,帮助他们成长,成材。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她所培养的近40位学生,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传承着廖先生学术思想,奋斗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防治的第一线。

远赴德国创建中医院

1991年,林谦追随恩师廖先生远赴德国,协助他创办德国魁茨汀中医医院。针对纷沓而至的各种西医无法解决的疑难顽症,他们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让德国西医同行惊叹的临床疗效,并取得了德国医疗保险的认可。

医院深受当地患者欢迎,患者爆满,预约住院最长时要等1年之久。该医院至今已建院20余年,仍是欧洲乃至世界唯一一家拥有住院病房的真正意义的中医医院,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成功典范。

专注气血理论研究30年

林谦专注于中医气血理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30年,进行理论阐释、临床应用和科学内涵探索。

廖家桢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即提出冠心病心绞痛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遣方用药时益气与活血化瘀并用,强调重用补气药。博士研究生期间,林谦在该理论指导下,开展了补气药物党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临床仅重用单味补气药即可对血瘀有明显改善,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气为血帅”“气行血行”理论的正确性。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理论,林谦在用现代医学阐释中医理论方面深耕细挖,她带领团队以心气虚证为证候研究的切入点,开展心气虚证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研究发现,心气虚与心脏舒缩功能、血小板功能、能量代谢、免疫功能等联系紧密,阐释了补气药及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物配伍对心血管疾病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该成果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林谦自豪地说:“现在,大量心血管临床数据和实践已证实了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并已成为行业共识。我们30余年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尘埃落定。”

为慢性心衰防治奠基拓土

慢性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常常让心血管医生头痛。廖先生在西药强心利尿治疗的基础上,中医治以益气活血利水,同时重用补气药物黄芪达120克,挽救了一位重症心衰患者的生命,患者病情稳定控制,生活质量提升,免于心脏移植之苦。这让林谦更加坚定了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的独特优势。

没有评价标准,就谈不上优劣,而中医药治疗心衰的疗效评价就恰恰面临这样的难题。“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价值急需制订一套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林谦在2005年紧锣密鼓地开展了“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研制”工作,她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经过临床试验,终于在2008年出炉了临床操作可行,实用性强,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医治疗优势的慢性心衰的评价量表,并在全国17家三级甲等医院中推广应用。

为了更多的慢性心衰患者享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林谦牵头了中医药行业专项“慢性心衰社区普适中医诊治方案研究”,该研究得益于心衰量表的评价,才得以顺利开展。这套方案既考虑了疾病的特异性,又解决了辨证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且便于临床操作使用。她将这套方案带入了西医医院及基层医院进行推广,让成千上万的心血管病患者即使不进中医院,也能享受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神奇疗效。

让心律失常治疗走出两难境地

“心律失常药不治心律失常,反而导致心律失常,甚至总死亡率升高,让临床治疗面临两难境地。”林谦在临床发现,中医药治疗改善症状明显,且不良反应少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林谦总结,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中医证候多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候突出,治疗宜益气活血、清心化痰,并创制了“参连复脉颗粒”,治疗室性或房性早搏、阵发性房颤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她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领域辛勤耕耘30余年,将中医气血理论传承并发扬光大,频频为心血管病防治建策纳言,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奋斗,为心血管病患者续命。

中西医结合医生都应成为策略家

 “当代的中医师,中医、西医都要学,而且两手都要硬。”林谦认为,中医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但因为中西医思维方式迥异,在临床时中医师必须坚持中医的思维方式,这是传承发展中医的重要环节。林谦强调,用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指导中医,是临床中的大忌。

“中西医结合的医生都应该成为一个策略家,将中医、西医的诊疗方法当成自己手中的武器,在临床对阵中巧妙利用。”林谦指出,就某一个疾病而言,医者要了解整个疾病发展过程,确定中西医在哪些环节中可发挥优势,在治疗过程中将两者配合,将各自的优势最大化,让劣势通过药物协作,达到最小化。“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在临床中将中西医善加利用,巧妙排兵布阵,才能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多解决方案。”林谦强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