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研究型医院 打造华夏第一州医疗高地
发表时间: 来源:卓信医学传媒集团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以下简称“巴州”) 占地面积48万平方公里, 是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20, 有着“华夏第一州”的美称;州内巴音布鲁克草原2013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巴州之美正走向世界。

 

       作为巴州龙头公立医院, 围绕区域内120万民众的健康与医疗卫生,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巴州人民医院”) 正朝着更高远的目标前进。

 

3.jpg

 

以研究型医院为发展目标

 

       “医疗行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其核心价值在于质量、技术与责任。”巴州人民医院院长赵华伟向《中国医院院长》表达了医院确立研究型发展方向的初衷。

 

       医院在创立三级医院之前就启动了院级科研项目管理工作, 出台了明确的激励机制和制度规定, 大力支持、鼓励医务人员结合临床实践,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些项目不仅填补了巴州空白, 在自治区也处于先进或领先水平。

 

       作为临床专家, 赵华伟2015年由医疗副院长升任院长, 延续了对科研一贯重视的管理风格, 同时, 更加注重科研课题与地方疾病谱的关联程度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巴音布鲁克地区的包虫病患病率达到了2%~5%, 赵华伟院长领导成立新疆包虫病临床研究所巴州分所, 近年来收治包虫患者近500例;成立新疆心血管病研究所巴州分所, 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临床诊疗为一体的心血管病学术平台。

 

       2015年医院申报的《PICC规范化维护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和应用》获得自治区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立项;2016年, 《维、汉民族H型高血压患者ABI、PWV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获得自治区青年科技人才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立项,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推广应用》获得自治区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立项。

 

       医院康复医学的发展更是实现了疆内专科由传统等靠要的“技术输入”模式, 转变为内地同行竞相邀请传授经验的“技术输出”的榜样。以其中自主创新的“中枢整合整体训练”为例。2016年8月,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专程来到巴州向康复医学科寻求技术指导, 同时签订了技术协作协议;先后前来进修学习的有江苏省人民医院等11家医院。

 

       发动全体医务人员原发性动力, 实现学科整体提升, 赵华伟如一名孜孜不倦的园丁, 凭借勤奋、眼光及勇气, 带领医院走出了一条专科建设光明大道。

 

因地制宜为患者服务

 

       如前文所言, 巴州具有典型的地广人稀边疆区域特征。因地制宜, 医院当前正重点推进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便民服务等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举措。

 

       首先, 全面实施预约诊疗, 积极推行窗口、诊间、出院、电话、网络等多种预约方式, 加强复诊患者预约管理。合理安排患者就诊、检查, 尽量缩短候诊时间。当前, 各项指标正有效落实, 预计在2017年底, 整体预约诊疗率将达到50%, 口腔、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达到90%, 出院患者随访率超过70%。

 

       其次, 远程医疗自诞生以来, 就与地广人稀、医疗资源可及性较弱的地区有着天然关联。赵华伟也冀望巴州人民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的作用可以通过远程平台发挥更深远的影响。他向记者介绍, 当前州内各医院之间远程诊疗硬件设施已全部布置到位, 正商讨具体推进方案。待细节确定之后, 巴州人民医院向上连接自治区乃至全国的顶级医院与专家, 向下联动州内八县一市医疗机构的远程诊疗、教学、指导的“全能”网络就开始正式运行。

 

       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功能, 赵华伟高度重视诊疗规范化在基层的推进, 他部署职能部门梳理门诊和住院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病种, 打造诊治示范基地。

 

       最后, 在推进便民服务方面, 医院针对住院病历出科时间较长, 县市患者结算、复印病历不方便的问题, 责成医务部、财务科、经管办、病案信息科等职能部门调研, 制定了《住院患者预约出院有关问题的规定》及《出院病历管理办法》, 严格执行, 实现了外地患者出院当日结清账目, 深受群众欢迎。医院除增设便民服务门诊、提供系列便民服务外, 还将陪送陪检中心、送药组整合为护理外勤组。

 

龙头担当之公卫与急重症

 

       巴州首府库尔勒市地处南北疆交通要道, 州域面积大, 境内事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及相应的大型企业众多, 还有部队、兵团等驻州单位, 加之人口流动规模和速率持续攀升, 地域大、民族多, 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概率极大。

 

       为承担区域龙头医疗机构的责任与担当, 巴州人民医院持续多年实践探索, 从基础设施建设、急救体系建设、应急评价指标建设、物资装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大处置原则、十一项处置策略及十二个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实施层面, 自2010年以来, 医院持续出台内部政策对急诊医护人员在职称晋升、入编、岗位设置、绩效工资、中夜班补助等方面给予倾斜, 总体化解了急诊医师不足的问题, 医疗区和支持区布局趋于合理, 急诊检查和抢救半径有效缩短。

 

       ICU建设也是近年医院的工作重点, 赵华伟向记者介绍, 医院当前建立了综合ICU以及专注神经、小儿、呼吸等学科的专科ICU;建专科ICU的初衷首先在于体现专科能力, 其次是为了更好地与科室联动, 便捷患者的转入与转出。

 

       医院的急救及危重症救护体系在处理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目前, 急诊科每年接诊4万多人次, 抢救成功率在85%以上。在急危重症的快速诊断和抢救治疗中, 初级创伤的救治、急性中毒的救治、多发伤的抢救治疗等方面在巴州处于领先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 2017年9月1日, 医院正式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可以补偿加成取消损失的70%, 赵华伟坦言医院运营压力犹存。从细节处如诊疗收费信息化、药品供应链部分社会化, 医院降低运营成本的系列措施正在落实。赵华伟也更愿意以此为契机, 将医院运营中不规范的地方, 以问题为导向逐一梳理完善。让患者时刻感受医院的好技术与好服务, 这是赵华。


返回